昨天,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其中最大亮點是正式工與派遣工將同工同酬。據初步估算,寧波全市派遣工至少10萬人,所以這條新法與很多人的切身利益相關。新政將帶來哪些變化?能不能真正落到實處呢?昨天,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市總工會。
同工不同酬現象很明顯
“上半年,我們對100家單位做了調查,這些單位正式職工6.7萬人,勞務派遣工2.7萬人,占到了企業總體用工的30%左右。”市總工會副主席嚴萍說,近年來,寧波勞務派遣規模逐步擴大。
派遣工本來應該從事“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工作,但實際上,一些單位卻在主要崗位、主要工種長期大量使用派遣工。
各個行業使用勞務派遣工比例差別挺大,其中壟斷行業人數最多、比例最高,如通訊行業派遣工和正式工的比例高達2.62:1。
同工不同酬現象也很明顯。正式工統一安排住宿,派遣工沒有;正式工的高溫費是600元/月,派遣工沒有;正式工每月5000元工資,派遣工卻只有一半……總體來看,寧波許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合同制員工的平均收入比勞務派遣工高出2~3倍。
對“三性崗位”作出具體界定
新勞動合同法規定:“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作為補充用工方式,勞務派遣用工主要從事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工作崗位。
新勞動合同法對“三性”工作崗位作了具體界定:臨時性工作崗位工作時間不超過六個月;輔助性工作崗位是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產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內,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
建議盡早出臺具體實施意見
“勞動合同法的修改,進步很明顯。這次修改,大的框架和方向已經明確,有利于解決勞務派遣工這個長期存在的難題。”嚴萍說,但遺憾的是新法操作性不太強,很多方面沒有具體明確。不管是企業用工,還是部門執法,都缺少具體的對照。
“如果沒有具體的實施意見,新法看上去再美,最后也只能淪為一紙空文。”她說,5月份,市總工會就主動和人社部門溝通,建議人社部門出臺具體的實施意見。目前,我市正在等上級人社部門出臺相關的實施意見。
嚴萍認為,有幾個問題應在實施意見中得以明確:對“三性”有更明確的界定和解釋;應根據行業來設定企業使用勞務派遣工的比例;對“同工同酬”的內涵要更具體化。
“實現同工同酬需要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盡早出臺可操作性的實施意見,才能真正推動這項工作開展。”嚴萍表示。
記者 盧科霞 通訊員 周潔
|